
公元626年8月21日最大的配资公司,李世民即位仅13天,便在突厥大军逼近的危机时刻,毫不犹豫地册立了他的妻子长孙氏为皇后。巧合的是,这一年恰好是两人结婚的第13个年头。
长孙皇后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父亲长孙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在为隋朝安定北疆的过程中,曾受命出使突厥,成功策马斩敌,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成为“一箭双雕”成语的故事主人公。可惜,命运多舛,长孙皇后年仅八岁时,她的父亲便因病去世。之后,长孙皇后和她的兄长长孙安业生活境遇堪忧,长孙安业本性懒惰暴戾,为了独占家产,他竟将年幼的妹妹长孙氏和她的母亲高氏赶出了家门。
长孙氏和母亲无奈之下只得投靠了她的舅舅,高士廉。高士廉是北齐的皇族后裔,不仅文才出众,还曾有一番治国理政的能耐。得知妹妹母子遭遇困境后,高士廉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接入家中,给予照料和帮助。然而,命运再次让高士廉遭遇波折,不久后他被贬至岭南。临行前,他卖掉了自己的一处大宅,买下一个小院,安顿好妹妹一家,才开始启程。
在这段期间,长孙氏的亲叔长孙炽曾提议将长孙氏嫁给李世民。长孙炽认为,李渊和窦氏家族培养出的儿女必定出类拔萃,因此劝说长孙晟与李家联姻。深受感动的长孙晟最终同意,将女儿许配给了李世民。13岁时,长孙氏便和李世民成婚,从此开始了他们的相伴一生。
展开剩余80%婚后,两人感情深厚,特别是在育儿方面,长孙氏与李世民可谓尽心尽力。自武德二年起,他们便开始了高产的生育历程:先后有长子承乾、次子泰、长女丽质(即长乐公主)、幼子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衡山公主等七个子女。历时十五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育了七个孩子,堪称古代后宫中的繁忙典范。这一连串的生育不仅让她的身体逐渐虚弱,也让李世民深感内疚,为此,他常亲自下厨为妻做菜,表达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一次,李世民正在外征战,途经太原时,想起妻子的病情,便特意来到玄中寺,奉上珠宝祈求神明保佑妻子平安。
作为李世民背后的贤内助,长孙氏不仅为其生儿育女,还悉心管理后宫,使得李世民得以专心治理国家。在武德六年之前,李世民多次出征,太子李建成趁机拉拢后宫宠妃,策马助阵,但长孙氏凭借她深厚的智慧和涵养,始终化解了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她在后宫温文尔雅,孝敬高祖,安抚众妃,为李世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定的家庭环境。
转折点出现在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长孙氏深得李世民信任,她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的核心成员共同策划,并在事变发生时,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激励他们奋勇作战。最终,李世民踩着兄弟的鲜血,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长孙氏也如愿成为了皇后。
成为皇后后,长孙氏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她始终崇尚节俭,自己衣着朴素,言行简朴,且严加管教子女,减少物质享受。即便在临终前,她依然要求李世民不要为她举行盛大的葬礼。她大度宽容,心胸广阔。在贞观元年,曾赶她出家门的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应斩。长孙氏忍泪恳求丈夫宽恕他,并以天下传言的角度劝说李世民,以免对朝廷形象产生不利影响。李世民最终听从了她的建议,将长孙安业流放,宽恕了他。
此外,长孙氏还以慈爱温和著称,她和后宫妃嫔的关系和谐,且体恤病弱的嫔妃,经常亲自探望病人,给予关怀。她对非亲生的子女也视如己出,豫章公主的母亲早逝,长孙皇后便收养了她,给予她比亲生子女更深的慈爱。她以宽仁之心治理后宫,深得宫中上下的敬爱。
在外戚问题上,长孙氏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敏感度。李世民曾打算任命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氏深知外戚干政的危害,劝说丈夫放弃这一决定。当李世民坚持己见时,她又单独劝说哥哥辞去这一职务,最终李世民将无忌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一职虽高,却无实权,长孙氏方才松了一口气。
临终时,长孙皇后还以恳切的话语叮嘱李世民,不要让长孙无忌及其他家族成员担任权力职务,她的远见卓识展现了她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在李世民的心中,长孙氏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心头最深的挚爱。李世民曾因病重,长孙氏不离不弃,甚至暗中准备毒药,准备在丈夫身边死去。另一次,李世民在柴绍的急报下,匆忙出征,长孙氏不顾自身的虚弱,誓言随行,她的忠诚和坚决让人动容。
长孙氏死后,李世民不仅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亲自抚养了李治和晋阳公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即便在那个夫不祭妻的时代,李世民依然高调追悼心爱的妻子。魏征曾言辞讥讽,李世民却毫不介意,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长孙皇后生前所作的《游春曲》传世,成为文学瑰宝。唐太宗得知后,曾赞叹其文辞之美,时至今日,《游春曲》仍然保存在《全唐诗》中,成为千古传世之作。
长孙皇后的品德和智慧,成为历代人们传颂的典范。
发布于: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