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Jiàn wèi zhēn wù qīng yán
见 未 真 勿 轻 言
zhī wèi dí wù qīng chuán
知 未 的 勿 轻 传
shì fēi yí wù qīng nuò
事 非 宜 勿 轻 诺
gǒu qīng nuò jìn tuì cuò
苟 轻 诺 进 退 错
展开剩余81%【德解】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不可轻易下结论;
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不可随意传播。
比如我们在《箪食陋巷》这个故事中讲到的,子贡亲眼看到颜回从锅里拿了米饭吃,就向孔子报告说颜回偷吃,而实际情况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我们都很容易犯主观、片面、武断、一知半解等毛病,这些毛病,在小的方面会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大的方面会影响某项事业的发展,不仅给别人带来伤害,也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一定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在答应别人事情的时候,不合义理的事或者难以办妥当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为了让别人高兴而轻易地答应了,到最后承担后果的还是自己。
因为你答应人家,就给了别人一颗定心丸,人家还在企盼着。
你没有做到,就伤了别人的心,伤了你们的情义。久而久之,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不守信的人。
【故事】
汴梁斜塔
我国北宋时期的都城在今天的开封,那时候叫汴梁。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 年),太宗皇帝赵光义下令建造一座舍利塔,把这个任务交由当时的著名建筑师喻浩主持。
喻浩非常擅长建造宝塔和楼阁,欧阳修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他接受任务以后首先对建塔的现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
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最终提交了设计图纸:塔身木质,8角13层,塔高36丈。
宋代的长度单位较现代略短,当时每丈等于316.8厘米(现代一丈是333.3厘米),按照这一记载,当时的木塔高达110余米,是当时京师最高的塔。
工匠们开始按照喻浩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
在进行地基部分的施工时,有工匠发现西北方向的地基明显比东南方向的低,整座塔的地基像是一座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微倾斜的缓坡。
这怎么能行,一定是喻浩设计时考虑不周出现了失误,于是工匠小心地提醒喻浩,可是喻浩并没有说什么, 还是让工匠们继续按照图纸施工。
当塔建造到第六层的时候,整体的倾斜已经非常明显了,于是工匠们再次提醒喻浩,但喻浩仍然说没关系,让大家继续按图纸施工。
整座塔前后历时八年,于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建成,又进行了精心的美化装饰,显得气势恢宏。
登塔眺望,京师风光尽收眼底,还能够望见远处的黄河。但美中不足的是,整座塔的塔身明显向西北方向倾斜,是一座斜塔!
难道是喻浩在整个工程设计当中偷工减料,故意建造了一座斜塔?
一些人开始怀疑起来,连皇帝都十分震惊,喻浩这时候才给出了解释:开封地处黄河岸边,地势平坦,周围没有高大的山脉,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吹西北风。
如果按常规方法设计一座端端正正的塔,用不了多少年,这座塔就会被风吹得倾斜,有倒塌的危险。
而现在设计成倾斜的样子,让风吹它个近百年,塔就正了。人们听了以后,还是将信将疑。
这座木塔因建于开宝寺24座禅院之一的福胜院中,被命名为福胜塔,后来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福胜塔顶放光,真宗皇帝又赐名灵感塔。
令人惋惜的是,造塔专家喻浩,于公元989年,也就是这座塔竣工的同年,离世而去。
他最初设计木塔七百年不倒,只可惜到了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天,福胜塔在一次雷击中起火焚毁,从建成之日起,只存在了55年。
虽然木塔已毁,但5年后宋仁宗下令在木塔所在的开宝寺复建了一座仿木结构的角琉璃砖塔,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铁塔。果然如喻浩所料,千年风吹,已使得如今的铁塔向东南方倾斜了71厘米。
—— ——选自《德解弟子规》下册期货公司配资,2018年出版,第220—225页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